繼續上行,我們來到了緊鄰的沙漠動物區、澳洲動物區,及非洲動物區。
沙漠動物區
此區模擬中東地區的沙漠棲地,住的都是耐旱的生物,例如:弓角羚羊、駱駝...等。
▼弓角羚羊
▼駱駝
澳洲動物區
此地可看到地理上獨立的澳洲特有生物,例如:袋鼠、鴯鶓...等。
▼大灰袋鼠-好不容易找到一隻,不過他在睡覺。
▼鴯鶓-發音同「而苗」,為鳥類體型第2大,生長於澳洲。 與鴕鳥(生長於非洲,體型最大)不同之處為:其體型較小,頸部毛為藍色,體毛為灰棕色。
非洲動物區
此區模擬非洲莽原環境。 當日,烈日下沒什麼遮蔭,的確是令人有置身其境之感覺。 動物採混群飼養,有:斑馬、獅子、白犀牛、長頸鹿、斑哥羚、金剛猩猩、黑猩猩、東非狒狒、狐猴、斑點鬣狗、非洲象...等,其中,環尾狐猴、斑馬、白犀牛曾出現在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」之中。
▼斑馬-提供1個冷門小知識,斑馬為黑肉底,而貓熊為白肉底喔!
▼長頸鹿
▼非洲象
緊接著我們來到了鳥園區。
鳥園區
鳥園區大抵可分為3子區:開放區、一般展示區,與鸚鵡房,涵括的種類非常多。 其中開放區是由一面類似高爾夫練習場的大網子罩住,鳥類可自由飛行,走在裡面非常刺激。
▼開放區入口
▼開放區內
▼黑頸冠鶴-分布於非洲,為奈及利亞之國鳥。 黑色頭冠、金色冠羽,以及粉紅的臉頰為其亮點。
▼孔雀
以下是一般展示區。
▼藍腹鷴-台灣特有種,其特徵是白色冠羽、背部白色羽毛,及尾部2根白羽毛。
▼白鷴-分布於中國大陸、中南半島。 清朝時五品文官服之圖騰即為白鷴。
▼紅原雞-今日的家雞就是由紅原雞馴化而來,雞毛十分鮮豔漂亮。
▼丹頂鶴-頭頂露出無羽毛的紅色皮膚為其特色之一。
▼小紅鶴(前)、智利紅鶴(後)-紅鶴彎曲的嘴巴如過濾器般,有助於攔截出水中的浮游生物。 小紅鶴為體型最小的紅鶴。 智利紅鶴羽毛的鮮紅程度與日照、食物中的胡蘿蔔素多寡有關。
以下為鸚鵡屋。
▼外觀
▼白鳳頭鸚鵡
▼綠翼金剛鸚鵡(左)、黃腹藍琉璃金剛鸚鵡(右)
離開了鳥園區後,緊接著來到了兩棲爬蟲動物館。
兩棲爬蟲動物館
公休日:每月第三個週一
此區展示各式兩棲類、爬蟲類生物。 除了動物外,還有靜態教育展示區及不定期的特展,內容十分豐富。
▼館外觀
▼館外的烏龜
▼印度星龜
▼紅腹側頸龜
▼箭毒蛙-中、南美原住民常在箭矢塗上其劇毒,因而得名。
▼翡翠樹蛙-台灣特有種,於翡翠水庫發現而得名。
▼緬甸岩蟒
▼百步蛇
▼斜紋藍舌蜥
▼古巴鬣蜥
再往上走些,即是溫帶動物區。
溫帶動物區
此區主要為棲息於溫帶草原、森林的生物,如:棕熊、灰狼、美洲山獅、美洲野牛、小貓熊...等。
▼大貓與小貓的說明-兩者主要由是否可發出「吼」聲來區別,不是以體型來分喔! 可以發出「吼」聲的為大貓,只能發出「喵」、「呼嚕」聲的為小貓。
▼美洲山獅-英文名Puma。 雖然體型大,但屬於小貓喔!
最後來到了山頂的企鵝館。
企鵝館
公休日:每月第三個週一
餵食秀時間:
國王企鵝:早上10:30;下午03:30
黑腳企鵝:早上10:45;下午03:45
企鵝多數棲息於南極大陸與高緯度溫帶地區,體表羽毛遍佈且皮下脂肪厚達2~3公分,可耐寒至零下60度。 雖為水生鳥類,但並不會飛,反倒是槳狀的翅膀非常利於水中滑行,還可潛入水中捕食小魚蝦(參考自
Wikipedia)。 企鵝館共有2種企鵝:國王企鵝、黑腳企鵝。 國王企鵝棲息於南極地區,最早一批於西元2000年自日本引進;黑腳企鵝棲息於溫帶地區,最早一批於2002年自韓國引進。
▼館外觀
▼國王企鵝
▼黑腳企鵝
花了半天的時間,至此,總算是把動物園走完一圈。
由於時隔過久,現在回想起來,其實完全沒有兒時的關於動物園回憶,反倒是當時捷運木柵線的顛簸感湧上心頭。 今天下來發現,台北市立動物園不愧是經多年發展,雖然園區沒有一望無際的寬廣空間,但是規劃豐富且精緻,走馬看花下來其實是可以花上一整天的,加上交通方便,實在是假日散散心的好去處。 至於能不能看到活蹦亂跳的動物,就要看他們賞不賞臉囉,我們去的當天可是有一堆動物在睡覺呢。
▼出口
(全文完,上篇請見
台北市立動物園(上))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