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中西區 赤崁樓-舊台南市區必去古蹟!

赤崁樓(0).JPG
古蹟名稱:赤崁樓
地址: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12號
電話:(06)2205647
開放時間:
04月~10月:早上08:00~晚上09:30
11月~03月:早上08:30~晚上09:30
門票:全票50元;半票25元;團體票40元
旅遊日期:2013年02月

赤崁樓是台南市歷史最悠久的古蹟之一,最早可追溯至荷據初期的「普羅民遮城」。 歷經多個年代,角色從城堡轉換為火藥庫、書院廟宇、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,最後是今日的文化古蹟。 想好好的欣賞這座古蹟,就先得了解它豐富的歷史不可。(本文資料參考自導覽手冊、Wikipedia台灣時報歷史文化學習網)

荷據時期
西元1624年(明末),占領澎湖的荷蘭人與明朝將領沈有容簽約,放棄澎湖,轉往未有漢人定居的台灣發展。 抵達台灣後,荷人先在臺江沿岸的沙洲(一鯤鯓)建立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。 翌年,以布15匹向西拉雅族赤崁社原住民換購土地,建立社區,取名「普羅民遮」(荷文「行省」之意),用以紀念荷蘭獨立時期之七省聯盟。 當時的普羅民遮街大抵為今日民權路。 為吸引開墾所需人力,荷人大量吸引漢人移民來台。 1653年,郭懷一為抗重稅而起義,雖然12天就被平息,但引發荷人的戒心,因此開始修築新城堡加強防禦。 1655年,城堡完工,取名「普羅民遮城」,漢人則稱紅毛城、紅毛樓、番仔樓。 普羅民遮城除了有一座3層樓高的四方形主堡外,東北、西南各還有一座四方形稜堡,樓房分別坐落於在3個方形台基之上。 城牆則是由紅磚石以糖水、糯米汁、蚵殼灰做為接合劑砌合而成。 荷據時期,普羅民遮城為行政及商業中心,而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為總督的統治中樞。
▼荷據時期地圖
赤崁樓(1).JPG
▼普羅民遮城原貌-中間為主堡(今文昌閣),左上為東北稜堡(昔五子祠),右下為西南稜堡(今海神廟)。
赤崁樓(2).JPG

明鄭時期
西元1661年(明末),鄭成功由鹿耳門溪越過台江內海,自普羅民遮城北方的「禾寮港」登陸,順利的攻下普羅民遮城,將之更名「東都」(「東都」後來改為台灣全島之稱呼,而赤崁樓為「承天府衙門」所在地)。 9個月後,鄭成功再攻下熱蘭遮城作為王城所在地,更名「安平鎮」,荷蘭自此全面退出台灣。 鄭經時期,「東都」改名為「東寧」。

清領時期
西元1683年,鄭氏降清,承天府遭廢除,改名「台灣府」,赤崁樓變為儲存軍火的倉庫。 1721年朱一貴事件,赤崁樓遭破壞,逐漸荒廢。 道光中晚期(1825年~1845年),「大士殿」於赤崁樓興建。 1862年,台灣發生大地震,荷據時期的樓房全部倒塌。 1875年,因應牡丹社事件,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身分抵台加強防禦工事。 防禦工事順利完成後,為答上蒼保庇物資運輸船的平安,沈葆楨奏請朝廷興建「海神廟」於赤崁樓遺址,不過,因故未建完工。 1880年代,大士殿遭拆除,直至1892年重新興建竣工。 1886年台灣知縣「沈受謙」修建海神廟,同時興建「蓬壺書院」、「文昌閣」、「五子祠」。 此時,赤崁樓擁有海神廟、蓬壺書院、文昌閣、五子祠,以及大士殿,建築規模達到高峰,可直達城下的海潮與夕陽,也使其擁有「赤崁夕照」之美稱。

日據時期
西元1896年,赤崁樓遭日人改為「陸軍衛戌醫院」,廟宇祭祀中斷,文物遭破壞。 1906年,蓬壺書院講堂於地震倒塌。 1911年,大風災,五子祠倒塌。 1918年,醫院遷移,隔年改設為「台南國語學校」。 1944年,整修海神廟、文昌閣、蓬壺書院門廳,並拆除大士殿。 拆除大士殿後,發現普羅民遮城門,以及東北稜堡遺跡。

民國以後
赤崁樓改為「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」。 1960年,大南門城「御贔屭碑」移至赤崁樓。 1965年,海神廟、文昌閣木造結構改為水泥結構,入口也由赤崁街移至民族路。 1992年,再度整修。 現今,赤崁樓為國定一級古蹟。

入園後,首先來到的是大草坪以及知名的御贔屭碑處。
▼地圖-入口在右下方。
赤崁樓(3).JPG
▼日間赤崁樓
赤崁樓(0).JPG
▼夜間赤崁樓
赤崁樓(5).JPG 
▼入園草坪
赤崁樓(6).JPG
赤崁樓(7).JPG
赤崁樓(8).JPG
▼鄭成功議和圖-西元1970年,由台南市赤崁國際獅子會豎立。 原圖為荷人跪姿的「鄭成功受降圖」,後改為荷人立姿的「鄭成功議和圖」。
赤崁樓(9).JPG
▼御贔屭(音同「必系」)碑-西元1786年(乾隆50年),天地會發動林爽文事件,遭陝甘總督「福康安」渡海前來平息。 事件平息後,乾隆寫下5篇詩文,以滿、漢文刻於10座石碑上,以茲紀念,是為「御贔屭碑」由來。 贔屭碑上方刻有篆體「御製」2字額牌,左右由龍唌住。 碑本文由8隻代表皇帝的五爪龍環繞。 石碑置於贔屭上,該生物相傳為龍的九子之一,形如龜,好負重。 石碑完工後,1座安放於嘉義福康安生祠中(目前移至嘉義公園),其餘9座則安放於台南南門路福康安生祠。 西元1935年(昭和10年),這9座贔屭碑遷往大南門城,最後在1960年遷至赤崁樓。
赤崁樓(10).JPG
赤崁樓(11).JPG
赤崁樓(12).JPG
▼小橋流水-位於御贔屭碑兩側。
赤崁樓(13).JPG
赤崁樓(14).JPG

穿過圓形拱門後,就進入了園區後方的海神廟、文昌閣,以及蓬壺書院。
▼拱門
赤崁樓(15).JPG
赤崁樓(16).JPG
▼技勇石、石駝-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時期蒐集而來。  技勇石為啞鈴,於武生考試之舉重項目使用。 石駝為石製秤錘,用來量度重量。
赤崁樓(17).JPG
赤崁樓(18).JPG
▼小碑林、石獅-海神廟與文昌閣正面台基前皆有大量石碑,為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時期蒐集而來。 兩建物正面護欄上各有石獅6隻,表情各異。
赤崁樓(19).JPG
▼海神廟-西元1886年(光緒12年)新建於文昌閣西南,位於原普羅民遮城西南稜堡上。 海神為四海之神,亦稱「海龍王」,共有東、西、南、北四位。 雍正曾封東海龍王為「顯仁王」、西海為「政恆王」、南海為「昭明王」、北海為「崇禮王」。 沈葆楨來台後,因海運安穩,而奏請朝廷加封安平海神「敷仁」之稱號。 目前,海神廟1樓為赤崁樓歷史介紹與古物展示空間,2樓則展有各式船隻模型。 值得一提的是,1樓大門門楣懸掛由黃杰所題之「赤嵌樓」匾,與文昌閣沈受謙之「赤崁樓」匾,先前曾引發了「崁」、「嵌」字孰為正體之爭。
赤崁樓(20).JPG
赤崁樓(21).JPG
▼1樓
赤崁樓(22).JPG
赤崁樓(23).JPG
▼通往2樓的樓梯
赤崁樓(24).JPG
▼2樓
赤崁樓(25).JPG
赤崁樓(26).JPG
▼海神畫像
赤崁樓(27).JPG
▼瓶形門洞-位於海神廟後牆,瓶形有「平安」之意。 門楣上為「玉兔蕉葉」圖案。 蕉葉屬木代表東方、白兔代表月亮,因此該圖有「玉兔東昇」吉祥如意之意。
赤崁樓(28).JPG
▼水井-位於海神廟、文昌閣之間,相傳能通往隔海的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。 不過,以當時的技術來說,不太可能建造出海底隧道。 目前已證實為一口水井。
赤崁樓(29).JPG
▼文昌閣-位於普羅民遮城主堡台基之上,下方可見原普羅民遮城正門。 清朝時期,祭祀為書院的大事,因此西元1886年(光緒12年)興建蓬壺書院時,一併興建了祭祀用途的文昌閣與五子祠。 文昌閣主祀「魁星爺」(亦稱「奎斗星君」、「大魁夫子」、「大魁皇帝」),同時也是書院的藏書所。 「魁星」為北斗七星的第一星,昔日狀元及第稱「大魁天下」,而魁星爺手持硃砂筆、單足踏鰲頭,也有狀元及第、獨佔鰲頭之寓意,被視為掌管人間文運祿籍之神祇。 目前,文昌閣1樓為科舉文物展示間,2樓則供奉魁星爺。
赤崁樓(30).JPG   
赤崁樓(31).JPG
▼1樓-科舉制度文物展示。
赤崁樓(32).JPG
赤崁樓(33).JPG
▼通往2樓樓梯
赤崁樓(34).JPG
▼2樓-供奉魁星爺,考生可擲茭求取魁星筆。
赤崁樓(35).JPG
▼祈福榜
赤崁樓(36).JPG

走下文昌閣,可來到台基正面的普羅民遮城正門。 正門前有小碑林與石馬。
▼普羅民遮城正門-荷據時期普羅民遮城正門,建於西元1653年(明永曆7年)。 西元1944年(昭和19年)拆除文昌閣前大士殿時重見天日。
赤崁樓(37).JPG
赤崁樓(38).JPG
赤崁樓(39).JPG
▼大士殿石碑-西元1893年(光緒19年)大士殿重新建成所製。 1944年(昭和19年)拆除大士殿後,原石碑背面被刻上「赤崁樓修復記」並嵌入文昌閣牆中。 2001年石碑被取出。 目前,可見正反兩面中、日兩種語言的碑文。
赤崁樓(40).JPG
▼斷足石馬-古代大典時,主幹道兩側除了人群外,還會牽出獸類使場面更加隆重。 因此,古代功臣武將墓中皆會放置石人、石獸,稱為「石像生」,以表對其尊敬之意(參考自Wikipedia)。 據傳說,此石馬原為鄭成功墓中之石像生。 明鄭降清後,鄭成功遷葬福建,原墓廢棄。 其後,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事件而陣亡的民兵首領「鄭其人」葬於同座墓穴,石馬因不願為其守墓遂於夜間出沒作亂、毀壞農田,最後遭居民斷足。 現為修復後之面貌。 原為一對,另一隻目前安置於永康州仔尾天后宮廟後。
赤崁樓(41).JPG
▼蓬壺書院-書院起源於科舉制度。 清代科舉分為童試(秀才)、鄉試(舉人)、會試及殿試(進士)。 台灣地區童試是在台南舉行,通過考試可至「台灣府學」(孔廟)求學,幾年後再赴福建參加鄉試。 通過鄉試後,始有前往北京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。 清代台南府城共出過5位進士。 台灣的書院於台南發始,制度仿中國,學風自由度介於官學與私塾之間,由院長(山長)主管。 蓬壺書院建於西元1886年(光緒12年),當時,台灣知府沈受謙將設於呂祖廟之「引心書院」遷移至此,同時興建文昌閣與五子祠,成為清代府城規模最大的書院。 目前蓬壺書院僅剩門廳部分,書院講堂以及五子祠皆已損毀。
赤崁樓(42).JPG
▼蓬壺書院平面圖
赤崁樓(43).JPG
▼蓬壺書院立面圖
赤崁樓(44).JPG

與蓬壺書院對望的是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遺跡。
▼普羅民遮城遺跡-位於文昌閣左後方,原為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。 西元1886年(光緒12年)曾興建五子祠於其上。 五子祠是供奉宋儒朱熹、程灝、程頤、張載、周敦頤的祠堂,日據時期,毀於颱風。 1944年(昭和19年)整修時,發現此稜堡遺跡。
赤崁樓(45).JPG 
赤崁樓(46).JPG
赤崁樓(47).JPG
赤崁樓(48).JPG
▼城牆-以糖水、糯米汁、蚵殼灰做為接合劑,將紅磚石一塊塊堆砌而成,採當時流行之維多利亞砌法。
赤崁樓(49).JPG
赤崁樓(50).JPG

總評:
觸摸著赤崁樓的磚石,望著周遭,遙想曾有的滄海與矗立的城堡,歷史的變遷彷彿電影快轉般的從腦中掠過,轉瞬就體驗了一次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。 赤崁樓是台灣保存良好、歷史最悠久的古蹟之一,同時也具有多個時代的特色,十分難得。 此外,它開放到晚上09:30,白天、夜間各具不同風味,來台南不容錯過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